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東林念佛堂

二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

本經是一部最為普及的大乘經典。天下叢林寺院,晚課必念此經。宗門教下四眾弟子,無一不歸心淨土。是知念佛法門實乃濟度九界眾生之神寶,圓頓上乘之妙法。本經言簡意賅,無問自說,什公迻譯,古今流通。

1.本經內容


釋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參與法會的有長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,文殊、彌勒等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。釋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示:娑婆世界的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接著略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啟信,諸如欄網行樹、池閣蓮華、天樂雨華、化禽風樹、飯食經行、壽命無量、六通具足等等,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,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。“善男子,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”。為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,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,各出廣長舌相,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,勸人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,如教信願持名者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本經所示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歡喜信受如教奉行者,乃多善根福德因緣。

2.本經宗趣


《阿彌陀經》的宗趣,亦有著深廣多層面的界說,於中可分為總宗趣與別宗趣兩個層面。總宗趣是:以依正清淨為宗,以信願往生為趣。釋迦本師無問自說本經,首先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清淨莊嚴。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,悉由阿彌陀佛願心德業成就,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。


釋迦本師以大慈悲宣演極樂淨土依正莊嚴,意在激揚生死凡夫冥頑之心,俾令生起厭離娑婆、欣慕極樂之心。吾輩生死凡夫迷昧本心,無明妄動,舍父逃逸,客走他鄉,竛竮六道,甘心忍受,曾無一念省覺出離之心。哀哉眾生!猶如井底之蛙,不知道天空之遼闊,大海之浩淼。吾人受業力幻身的拘礙,只能認知目前同分共業所感的根身器界,對地外文明,乃至法界無量佛刹的存在狀況,夢都無由夢到。是故吾人對所處的生存苦樂真相,無法洞悉,嬉戲於三界朽宅,不知危在眉睫。諸佛如來等視眾生,猶如一子,驚入火宅之門,拯救群萌速離輪回險難至無憂惱處,是知一大事因緣即是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。


面對沉迷顛倒的眾生,釋尊由悲智開出以苦折伏與以樂攝受二種度門,描述西方淨土至極真善美慧樂的狀況,顯現出一種全新而理想的參照座標。狹劣眾生聽聞之,眼界心量豁然洞開。啊!竟能有這麼一個美妙的世界:大同世界的雍穆,桃花源的清逸,洞天福地的奇境,遠不及極樂世界的百千萬億分之一。真是曠劫未聞,驚心動魄。吾人聽聞之後,自然會透過西方淨土這面棱鏡,反觀吾人所處的娑婆世界,哦,真是不比不知道,一比嚇一跳。恒久混跡泥途,今日方始嫌惡污穢;乍聞極樂世界清淨妙嚴,深心仰慕願往。釋尊度化眾生極具善巧方便,不可思議。眾生耽戀娑婆,佛則極言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,用以折伏其飛蛾赴火式的妄欲,沖激其深重頑迷,令起厭離穢土之心;眾生全然不知淨土,佛則極言淨土勝妙之樂以攝受其趨樂避苦之心。於是,吾人在佛光庇護中,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維與價值參照系。以淨土之極樂,回觀娑婆之劇苦,厭離自然深切,如離廁坑,如出牢獄;以娑婆之炎燒,遙觀安養之清涼,欣樂法爾誠摯,如歸故鄉,如奔寶所。厭欣心生,其信願持名,歸投彌陀願海,如決江河,沛然莫禦。釋尊方便度生,恩德何極。


由是,本經的宗旨與歸趣兼備交資而成就往生淨業。以極樂世界依正清淨來資啟信願,以信願持名得遂往生,以資親證西方淨土依正莊嚴。綱宗與歸趣相即互資,亦皆不出自心。

蓮祖將本經總宗趣概述為依正清淨(宗),信願往生(趣),並進而具體輾轉推尋本經更為深廣的宗旨歸趣。慧心妙運,於中衍生出五對別宗趣。何者為五:(1)教義一對;(2)事理一對;(3)境行一對;(4)行寂一對;(5)寂用一對。此五對宗趣範疇,內具深切的理論與實踐價值,對領會《阿彌陀經》深層次、多方位的意趣啟迪甚大。茲分述如下:


(1)教義一對


本經以言教為宗,俾令通達義理為趣。《阿彌陀經》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,其目的正是開發曉諭淨土寶藏,欲令眾生領會由彌陀願心流現的安泰淨境,信之願之,得生彼國。淨業行人隨文解義,消歸自性,生信啟願,蒙彌陀光明照攝,得獲橫超生死之大利,不是僅僅流連觀賞語言文字而已。


(2)事理一對


以指方立相為宗,藉托事相顯示理體為趣。言崇尚此極樂依正清淨莊嚴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等事相,其意雲何?正是為了通過事相詮顯事中所具之至理,不僅僅是描摹事相,滯留行跡而已。


(3)境行一對


以名號真境為宗,令起執持之觀行為趣。名號真境即是所觀之理,名號即是法界,即是當人自心。自心一念,即空即假即中。能觀之智即是當人稱念之心,靈靈不昧。言崇尚此名號真境,其意雲何?令知離我心性別無名號淨土,離此名號淨土別無心性。彌陀自性,淨土唯心。正欲即此名號以為真境而起觀行,執持名號一心不亂,是其歸趣,不徒為僅僅曉達此理而已。


(4)行寂一對


以行持為宗,令契證空寂體性為趣。言崇尚此專稱佛名的行持,其意雲何?良由心體雖本自空寂,然多劫無明染習厚重,隨逐五欲六塵,起惑造業,輪轉不休。若不精修念佛一行,以彌陀名號之摩尼寶珠,澄濁還清,轉迷為覺,縱令勉強抑制妄心,終非定慧等持。今執持名號,以幻修幻,以楔出楔,至於一心,則回歸空寂之性體,不僅僅是滯留在有為造作層次,虛妄分別執著而已。


(5)寂用一對


以空寂為宗,令發妙用為趣。言崇尚此空寂,其意雲何?良由眾生無始劫來,妄想執著,纏縛不休,如油入面,解脫無期。今仰仗萬德洪名,顯發自性,洗濯塵垢,顯明清白。信願持名,感通彌陀願力加持,往生極樂世界,得無生法忍已,以大慈悲,觀察十方一切苦惱眾生,因順機緣,示現種種應化身,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,遊戲神通,種種善巧方便,導引眾生信願求生淨土,離生死苦,得究竟樂。大作夢中佛事,度脫幻化眾生,妙用恒沙,不徒為耽著空寂之體,不起利生之二乘有餘涅槃而已。


本經總宗趣與五對別宗趣,極論本經內具的邃理宏功,俾令眾生發起真信切願,成辦往生大事。有人懷疑《阿彌陀經》文義粗淺,教義一對宗趣足以破之;愚者多執事而迷理,事理一對宗趣足以破之;狂者多執理而廢事,境行一對宗趣足以破之;有人懷疑念佛有為住相,行寂一對宗趣足以破之;有人懷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漢,寂用一對宗趣足以破之。一總五別的宗趣界說,亦只是應病發藥。若總說《阿彌陀經》深廣宗趣,窮劫難盡。此一總五別的宗趣同樣可視為《無量壽經》的宗趣,二經同部故。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