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東林念佛堂

五、《首楞嚴經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》是《 首楞嚴經 》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,僅二百四十四個字,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。《 首楞嚴經 》中二十五圓通章中,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,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,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。這二大圓通特別地排在最後,未按常規次序排列。如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圓通中,觀音的耳根圓通抽出放在最後;七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)圓通中,勢至的根大(見)圓通抽出放在倒數第二。這二大圓通特別地選出放在最後,表明觀音耳根圓通契合娑婆眾生的根機(此方真教體,清靜在音聞),而勢至念佛圓通則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究竟了生脫死之勝異方便,彌契十方眾生的根機。所以楞嚴選佛場上,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,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。二者互為表裏顯密,相得益彰。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為淨宗根本經典,實屬手眼不凡。

1.本經內容


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三昧的祖師,堪稱法界淨宗初祖。大勢至菩薩為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,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,成就圓通,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,今於娑婆世界,專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本經義理甚深,略標有三:


(1)心佛眾生同體,親友母子相憶


恒河沙劫前,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。首先,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眾生的連體關係。其一,親友喻: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,一人旁騖忘其親友,比喻佛念眾生而眾生不念佛。佛以大悲願力,常念眾生,遊化娑婆,乃令眾生若逢或見。眾生不念佛,佛雖現在眾生前,亦視而不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,自可相見相親,不相舍離,比喻眾生念佛,如同佛念眾生,久憶不忘,不但今生常得見佛,乃至多生多劫之後,均能常隨佛學,如影之隨形,不違不離。


其二,母子喻:十方如來見到眾生受諸苦痛,如箭入心,如慈母見子受苦,憶念之心,無有疲厭。而六道眾生不念佛,佛念眾生,單憶無用。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自可心心相契,比喻眾生若能憶念如來,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,則感應相交,互攝互融,生生世世不相違遠。


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。從理體上說,母子一源,生佛同體。一念無始無明妄動,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。因病投藥,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,仍從病根上下手,旋回眾生顛倒的憶念,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。不走世間憶念五欲六塵的路子,而以至誠的出世本懷憶佛念佛,達到就路還家,母子會合的目的,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。


(2)念佛綱宗: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


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。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修證,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。外不擇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,內不擇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,唯全心專注佛號,不令六根攀緣六塵。識一精既攝,六根之用不行。六根攝住歸一,心地漸臻清淨。六根既攝而不散,則心無妄念,唯佛是念,方為淨念。若能都攝六根而念,是名淨念相繼。能常淨念相繼,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,均可漸得。


(3)香光莊嚴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


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,根機利者,用功精純,現生得念佛三昧,定中見佛;根機鈍者,未遑精修,亦能以信願持名之力,於臨命終時,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,帶業往生西方淨土,華開見佛,契證自性如來。

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。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。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,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,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、智慧光,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。如同世間衣服,實無有香氣,若蒙栴檀香久久薰染,則不期然染上香氣。又如一塊普通鐵,放置在大磁場中,久久漸成磁鐵。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,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,轉垢為淨,鍛凡成聖,誠為不可思議之力用。

2.本經宗趣


本經以憶佛念佛為宗,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趣。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,發起我等憶佛念佛之行。吾人在佛光照攝中,至誠懇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用功精勤,契入念佛三昧,即可現生見佛;如或不能,亦可帶業往生彼土,華開見佛。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,必定能見到阿彌陀佛。


經文向吾人傳達出這樣的消息,一專為憶,一專為忘,阿彌陀佛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以證阿彌陀佛十劫以來,倚門望子,垂手深淵,救拔我等之恩德,昊天罔及。吾輩浪子,在身心憔悴時,忽聞故鄉慈母的書信,當撩衣便行,憶佛念佛,回歸故鄉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