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東林念佛堂

六、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


本論簡稱《往生論》,或稱《淨土論》,天親菩薩依據以《無量壽經》為主的眾多淨宗經典義理為宗要,加以歸納攝要說明,屬於宗經論。本論由兩部分組成:一、總說分,即五言偈頌是;二、解義分,即後面長行文是。


1.本論內容


本論文約義豐,備陳淨業修行方法,果德相狀,以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功德,理事圓融,淨土與瑜伽二大信仰,相互補益。茲概述主要內容如次。


(1)五念行門與五功德門


天親菩薩首先發願往生安樂國:“世尊我一心,歸命盡十方,無礙光如來,願生安樂國。我依修多羅,真實功德相,說願偈總持,與佛教相應。”繼而闡述往生西方淨土,應修五念門(五因):一者禮拜門(身業禮拜阿彌陀佛,願生彼國),二者讚歎門(口業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),三者作願門(心常作願,畢竟往生彼國),四者觀察門(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),五者回向門(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,同生極樂國,成就大悲心)。上述五念門中,前四種屬於入門(進入西方淨土之門),第五回向門屬於出門(由極樂國出,分身他方世界救度眾生)。

此五念門漸次修行,能令淨業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門(五果)。何者為五功德門?一者近門(初到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,近於無上正等正覺),二者大會眾門(既生淨土,即是阿彌陀佛法眷,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),三者宅門(登極樂華麗之堂,安心於法界真如),四者屋門(登堂入室,得清淨處,受用種種法樂),五者園林遊戲門(不違本願,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)。以上五功德門中,前四種成就入門功德(自利),第五門成就出門功德(利他),先入而後出,由自度而度人,法爾如是。


五念門(與之相關的五功德門)是淨宗修行的重要方法,深契聖心,吾人宜應頂戴遵奉。

(2)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入一法句


本論在闡述第四觀察門時,依據《無量壽經》等淨土經典,詳陳所應觀察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。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: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(凡十七種),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(凡八種),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(凡四種)(詳見第五編)。此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,即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大願的願心莊嚴成就。是故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境相即是悟解佛心,感知淨土不思議功德即是體會阿彌陀佛不思議的果地功德,亦是觀照自性功德。

天親菩薩從緣起性空,廣略相入的圓教理念申言:以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為代表的西方淨土無盡莊嚴功德(廣),略說可以入於一法句。一法句即清淨一心;清淨一心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亦即是實相真如。真實智慧是淨心之相用(生滅門——無量光),無為法身是淨心之理體(真如門——無量壽)。一心二門,生滅門是廣,真如門是略,相依相成,不一不異。所謂廣者,即方便法身,隨緣起用,能生萬法;所謂略者,即法性法身,清淨本然,一味空寂。此廣略相入,即是緣起而性空,性空故緣起。若能悟入一心二門,緣起性空,便證得無為法身,具有真實智慧,也就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


進而論之,阿彌陀佛名號即是一心二門,無量壽即無為法身,無量光即真實智慧,故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執持一清淨句,萬德洪名含攝一切清淨功德與莊嚴。阿彌陀佛名號乃實相身,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密髓,與九法界眾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。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。由阿彌陀佛一切為度眾生的悲願故,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為饒益九界眾生的威神妙用。是故吾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時,當下即成就佛身淨土,心作心是,直截了當,至極圓頓。吾人應於斯深加體會。


(3)違菩提門與順菩提門


本論提示修行五念法門的綱要,主要是智慧、慈悲、方便,三者缺一不可。淨業行人修行五念門,悲智具足,作願攝取一切眾生,同生西方淨土,成就巧方便回向,便得遠離與悲、智、願三種大乘菩提心相違法,得三種隨順菩提門。

何為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?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;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;三者依方便門,憐湣一切眾生心,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。


何為順菩提門?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:一者無染清淨心,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為身求樂,即違菩提。二者安清淨心,以拔一切眾生苦故。菩提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,即便違菩提。三者樂清淨心,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,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。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,則違菩提。欲得畢竟常樂,唯有往生西方淨土。若不發願與諸眾生同生安樂國,便是違背大乘菩提門。

(4)緣佛願力,速證菩提


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。凡是往生彼安樂土,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鎧,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諸大行,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得以成就。令十方眾生速往淨土,令淨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,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願之綱宗。諸如十念皆生我國願,表明十方眾生,信願持名,緣佛願力,十念念佛,便得往生。得往生故,即免三界輪回之事。由不再輪轉三界之緣故,所以能得速疾成道。正定必至涅槃願,詮顯生到安養佛國,得彌陀願力加持,即入大乘正定聚,直趨大乘佛果,中間無有退轉、滯抑,以及取證偏真涅槃之陷阱,所以得速。菩薩一生補處願,表證淨土人天中,即下凡帶業往生者,一生彼國,緣佛願力,圓證三不退,於念不退中,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),一生必補佛職,非凡非聖,即凡即聖,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,所以得速。


由上三願例證可知:淨宗圓超速證的勝妙,全賴阿彌陀佛願力為增上緣,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。通途法門的自力相是:如人畏懼惡道故,受持禁戒;受持禁戒故,能修禪定;以禪定故,能修神通;以神通故,能遊四天下。如是等名自力,又稱豎出法門。淨宗法門的他力相乃是:如劣夫跨驢不上,然搭上轉輪聖王的輪寶而行,便乘虛空,遊四天下無所障礙。如是等名為他力,又名橫超法門。吾輩眾生,由俱生我執我慢故,每常高推自力,輕慢他力。須知生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,悉是煩惑厚重、福薄慧淺之人。此時欲於當生了辦生死大事,舍淨土他力果覺法門,將何以堪?!吾等淨業行人,聞阿彌陀佛大願船可乘,應當生慶倖難遭之想,當仁不讓,賈勇爭先,歸投彌陀願海,直入極樂故鄉。他年淨土華開處,記取娑婆念佛時。娑婆世界這一期的業報身,乃是生命昇華的跳板。往生淨土便是轉凡成聖,佛果非遙。吾人切勿封拙懷迷,畫地自牢,唐喪往生之大利。


從上述四點證知,天親菩薩將淨宗心要徹底圓彰,和盤托出,深契聖心。曇鸞大師的《往生論注》,又進一步將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加以敷陳,使淨土奧義如中天杲日,普輝東土。

2.本論宗趣


本論以修五念門為宗,以成就自他往生淨土為趣。


上面概述了淨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,亦只是勾勒出淨宗理念與方法的大致輪廓,詳細內容將在下面各章次第展開。淨業行人應精熟五經一論,以五經一論的理念、思維方式、精神境界全面滲透到吾人的心行與生活中去,俾令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淨宗行人。

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